学院要闻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-  学院要闻  -  正文

未来设计师•艺术设计系学子勇摘省赛一等奖
作者:   时间:2025-08-16   点击数:

近日,在第13届“未来设计师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(NCDA)”省赛中,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斩获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4项。祝贺各位老师和同学!


线穿岁月,精神永恒

作者:陈怡杉

本次比赛我荣获山东省一等奖并晋级国赛,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,更凝聚了老师的心血与指导。

备赛过程中,我体会到好作品离不开耐心打磨与不断积累。每一次调整,都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,平时多欣赏优秀作品、学习多样思路,也能让创作更具深度与新意。

我希望热爱设计的同学,都能用比赛作为表达想法的舞台。无论结果如何,过程都会让我们成长、进步,发现更好的自己。未来我会继续努力,不断用作品为生活增添美感。

指导教师:张睿文

本次获奖作品源自《图形创意》课程,视觉传达教研组始终扎根教学一线,秉持“以赛促学、以赛促教”理念,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。以“弘扬雷锋精神”为主题,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设计叙事,激发创作热情。备赛期间,教师团队投入大量时间,细致打磨选题立意、符号提炼与设计表现,助力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贴近生活的创意表达。未来,我们将持续关注行业前沿,致力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教学成果转化,激发创作潜能。

指导教师:李晓良

在本次准备参赛的过程中,我深切感受到同学们的创造力与执行力。作为指导教师,我更多扮演的是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,从设计思路的启发、作品细节的打磨,每一步都凝结着师生的共同努力。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,在创作中融入了独特的艺术思考与人文情怀。奖项是对同学们能力的肯定,也是同学们自我突破的见证。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份热情与韧劲延续到未来的学习与创作中,继续用设计语言表达青春与梦想。


凛冬的几何诗

作者:李蕊

这次荣获未来设计师省级二等奖,我深感荣幸,也充满感激。设计之路充满挑战,从灵感的萌芽到作品的成型,经历了反复的打磨与调整。感谢老师的指导,让我明白了优秀的作品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,而是团队智慧的结晶;设计是问题的解决,而非单纯的美学表达;荣誉是起点,而非终点。

这份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,更是未来的起点。步履不停,探索不止——愿始终怀揣热爱,在设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


二十四节气之春之韵

作者:王欣茹

很荣幸《二十四节气之春之韵》能获奖,这是对我们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莫大肯定。作品聚焦春季六节气,借插画融合自然元素与现代设计,像立春之燕、雨水之雨,用明快色彩、几何拼接绘就春日盛景。创作中,我深刻感知到四季与人生的呼应,春天的生机,恰如人生新起点,满是希望。希望借此作品,让更多人透过节气插画,触摸传统文化温度,在四季流转里,重拾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,让古老节气文化,在现代语境中持续焕发生机,传递“每个阶段皆有其美”的生活哲思 。

指导教师:朱小乐

以赛促学的意义在于通过竞赛机制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,推动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,实现教学相长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。作为大一新生,同学们此次获奖既是一次成长的见证,面对接下来的学习也将变得更加自信,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“教师引导+学生主体”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。未来我们将继续以赛事为抓手,推动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,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。


奉献点亮青春,爱心播种希望

作者:王杨

这次获奖,是老师一路引领的成果。设计以篆文构建“奉”“献”字形,融入螺丝钉、爱心元素,诠释雷锋精神的坚守与热忱。老师从字体结构调整到色彩平衡优化,逐处打磨。这份荣誉,是师生携手对雷锋精神的致敬。往后,我会继续以设计为媒介,传递更多精神传承的温度,不辜负这份指导与期许。

指导教师:诸葛方圆

作为指导教师,看到学生们斩获佳绩,我感到非常欣慰。这些作品凝聚了同学们的创意与汗水,也展现了艺术设计系“以赛促教、产教融合”的教学成果。

在指导过程中,我们注重引导学生从社会需求与文化内涵出发,将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相结合。本作品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,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体现了学生扎实的设计功底与人文思考。

成绩属于过去,未来更需努力。我们将继续以赛事为平台,推动教学改革,助力学生成长。感谢学院的支持、团队的协作,也期待同学们在国赛中再创辉煌!


乱世佛光—镇国寺

作者:王月佳

很荣幸我创作的《乱世佛光-镇国寺》纪录片能获得未来设计师大赛省级二等奖,这得益于学校给予的平遥写生实践机会,也离不开领队梁爽老师的指导,那些在古城捕捉的光影与故事,最终凝结成了这部关于镇国寺的记录。

对我而言,这份荣誉更像一个起点。未来,我想我会继续带着镜头行走,去记录更多被时光浸润的角落。别担心作品不够完美,那些带着生涩的尝试,恰恰是最珍贵的脚印,加油!

指导教师:梁爽

在作品创作过程中,我立足学生的专长,结合平遥古城的文化底蕴,反复打磨脚本,使作品既展现个人风格,又契合大赛导向。我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,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,在选题和叙事上强化时代性和感染力。未来,我会进一步细化备赛流程,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全程跟进,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。希望以赛促学让更多学生在创作中成长,用镜头讲述有温度、有内涵的中国故事,争取更优异的成绩。